传承酥糖制作技艺开启新年“甜蜜”生活

2024-01-26 08:24:11 星期五  来源:牛城晚报

扫码看视频

“二十三,糖瓜粘,灶君老爷要上天”。按照习俗,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,人们都有祭灶吃糖瓜的传统,期盼新的一年里日子越来越好,平安甜蜜。糖瓜也是只有过年才吃得到的美味,在邢台南和区史召乡果寨村,村民祖祖辈辈有做糖瓜的传统,这里的糖瓜远近闻名。村民传承几百年的制作“糖瓜”传统技艺,也以“酥糖传统制作技艺”为名列入南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

李平 郭红玉 文/图

A

糖瓜生产热火朝天

刘俊巧的儿子李玉龙,是“酥糖传统制作技艺”项目新一代传承人,他们家制作糖瓜已经百余年,尤其将糖瓜中的芝麻糖作得十分酥脆香甜。1月22日,记者走进刘俊巧家的糖瓜作坊,感受这一“甜蜜”的传统手艺。

正值数九寒天,但在刘俊巧家却有着冰火两重天的景象。屋外销售的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,而糖瓜“操作间”内则热气蒸腾,几个大老爷们身穿短裤在忙碌着。一下、两下……两名拔糖师傅正在一口大大的铁锅旁用力地拔糖,铁锅内热水沸腾。

“屋里温度在30℃左右,只有温度足够高才好拔糖。”正在拔糖的李玉龙说,拔糖是糖瓜传统手艺核心工序之一,也是糖瓜是否好吃的关键。经过一次次用力拔拽,黑红的糖坯逐渐变白。李玉龙将拔好的糖坯交给另外两名师傅进行拉糖。经过拉拽的糖,再由另一位师傅进行上案成型。

上案师傅再将上案成型的糖坯递到另一操作间,由刘俊巧和另一名工人合力配合抻糖,让成品糖更细致美观。抻完后,她们将糖放到四五米长的案板上切割。在案板对面,另外两名工人则进行下一工序掰糖,只见他们将长短一致,个头饱满的糖棍掰好后,码放进箩筐内。

“糖瓜有圆的有长的,长的更受顾客欢迎,尤其粘上芝麻后更是香甜可口,也就有了现在的芝麻糖。我们现在主要做芝麻糖,圆的基本不做了。”刘俊巧说,这些掰好的糖棍,用蒸气熏上几秒钟。在芝麻堆里滚上一滚,芝麻糖就算制作完成了。

B

满口香脆供不应求

“粘上芝麻的芝麻糖吃着又香又脆,满口留香。”刘俊巧告诉记者,做芝麻糖是个力气活,近十道工序全部要手工完成,整个过程几个人还必须

紧密配合,就像打仗。

“我们果寨村的糖瓜远近闻名,就是做起来比较费事。”刘俊巧说,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,刘俊巧家坚持用优质玉米、麦芽做原料,纯手工制作,水分少,做出来的芝麻糖味道香甜、酥脆,不粘牙,随之而来的订单也越来越多。

“每天做一千来斤,做了就卖完,供不应求。但因为大家体力有限,我们并没有增加生产量,也不会因想多生产而偷工减料。”刘俊巧说,现在传统销售加电商销售,他们家的芝麻糖不愁卖,不但在周边县市备受欢迎,还销往江苏、上海、浙江等地。

但是,过了腊月二十三,也就是小年后,很多地方也就不需要糖瓜,生意就变少了。刘俊巧家就拓宽思路,与其他需求相结合。打听到汾阳的习俗是,出嫁的闺女回娘家要送长寿糖,也就是加大版的芝麻糖,他们就开始做定制的芝麻糖。思路打开了,生意越来越好,订单纷至沓来。

C

坚持手工技艺传承

“做糖瓜是个力气活儿,更是手艺活儿。”刘俊巧说,村里制作糖瓜的手艺已传承几百年。今年62岁的她,从嫁到这里就随着丈夫家做糖瓜,至今已有41年。这是祖传的手艺,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说不清,她跟已过世的老伴学手艺,老伴则是跟他爷爷学的。

“我们家至少得有四代人做糖瓜,上百年是有的。”她说,以前,他们村家家户户都做糖瓜,是名副其实的“糖瓜村”,每年一到冬闲时节,随便走进村里一户村民家,都能吃到糖瓜,到小年之前,制作糖瓜更是达到高潮。

刘俊巧说,由于人工制作糖瓜费时费力,且季节性强,只有年前两个月,如今年轻人渐渐不愿意以此为生,近些年,村里还坚持做糖瓜的也就四五户了。

“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,不愿在咱手里失传,我还会坚持做下去。”刘俊巧说,如今,制作糖瓜的酥糖传统制作技艺,已被列入南和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而且过年的时候老百姓都喜欢吃糖瓜、用糖瓜。虽然传统的纯手工工艺费工费力,利润也薄,但她还会坚持做。她说,只有这样,才能守住传统糖瓜原有的味道,才能将这个传统技艺传承下去。

邢台日报、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

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。

广告加载中...